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研究生坠亡事件调查

2018-04-03 陶若谷 剥洋葱people

“对王老师总觉得有种压抑感。那种服从式的对话,不愿意也得愿意。”和陶崇园一样,刘辰从不反驳,他觉得也没有必要反驳,“比‘我竟无言以对’还要无力的那种感觉”。


陶崇园和妈妈、姐姐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文|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编辑 | 胡杰 苏晓明

校对 | 郭利琴


本文约6462字,阅读全文约需12


3月26日7点28分,陶崇园从五层宿舍楼顶的天台坠落。警方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不予立案。


坠亡者为武汉理工大学三年级的研究生,距离他26岁的生日只有两天。事发前,他曾向家人抱怨研究生导师王攀对他各种控制,令他困扰。


事发后,家属在陶崇园的电脑中发现了一个名为“2018毕业资料”的文件夹,里面保留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所有与王攀有关的聊天记录和邮件往来。陶崇园姐姐陶敏发微博称,陶崇园多年以来承受着导师王攀的“精神摧残”,并将自杀原因指向他。


陶崇园宿舍楼门口,案发时他从这里跑进后坠楼。新京报记者吴明敏 摄


我们近日走访陶崇园的同学以及王攀的学生,试图还原师生二人之间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又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再忍忍吧,挺几个月就过去了”

 

3月26日凌晨2点,一个电话打乱了任霞和全家人的生活。

 

电话那头,儿子陶崇园说身体不舒服,“头胀,喘不过气,脑子里一直在思考问题,睡不着。” 任霞问不出究竟,起身准备穿衣服,想去学校看看他。几分钟后,儿子又打回来告诉她不用来,“明早再说”。

 

陶崇园的宿舍里,刘兵(化名)听到这几通电话,觉得有点奇怪,“有病看病就好了,干嘛打给妈妈,又说别担心。” 随后,他听到陶崇园又打给了导师王攀,也说身体不舒服。

 

通话过程中,宿舍室友都醒了。王攀和陶崇园室友也讲了几句,让室友打120带陶崇园去医院,“多看着点他。” 三个室友穿好衣服起身了,叫了车。陶崇园忽然又说不去了,像小孩一样不愿下床,劝了几次也不听,也问不出到底怎么了。将近凌晨三点,大家陆续睡了。

 

5点14分,一个室友起床发现他没在床铺,打电话问他,他说在厕所。室友说,两边厕所都看过没在,他支支吾吾了一阵。大约10分钟后,他回宿舍了。吱呀的开门声,是睡梦中迷迷糊糊的室友听到陶崇园的最后一个动静。再睁眼时,他们已经听到楼下任霞的嚎啕大哭。


案发当日陶崇园坠落地。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

 

天刚亮,担心了一夜的任霞就出门了,去学校看儿子。任霞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食堂做后勤,走到武汉理工大学大约20分钟。她一路上都在想,她和儿子几乎天天见面,有事一般通过微信交流,很少打电话,到底怎么了?

 

6点20左右,她见到了儿子,“脸色不是蛮好”,说了一句,“妈,来了”。

 

两人多数时间沉默,偶尔用家乡话聊几句。听儿子说心里烦,就带他去校门口吃早饭,“一碗热干面没吃完,就说吃不下了”。往回走的路上,陶崇园又说起导师王攀,“我感觉我要崩溃了,我不晓得怎样摆脱王老师。”

 

任霞劝他,“再忍忍吧,能不翻脸就不翻脸,再挺几个月就过去了”。26岁的陶崇园,正读研究生三年级,今年夏天毕业。他之前和母亲说起过导师王攀对他的各种要求,任霞都劝他忍。

 

陶崇园回答,“妈,我的心里你不明白。”

 

然后,他转身就要走。任霞想拉住他,陶崇园没理会,径直往宿舍方向走,之后跑了起来。任霞跟在后面追。

 

50岁的任霞跑过篮球场旁边的那条上坡路,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追不上前面的儿子。

 

几分钟后,任霞追到男生宿舍楼的院门口,隐约听到有人喊“跳楼了”,灰色水泥地上,一双棕色鞋子让她瞬间慌乱,她挤过门禁冲进院子,儿子陶崇园趴在地上,已在血泊之中。

 

听到哭喊声的刘兵惊醒后,没敢探出窗看,心里隐约知道是他。

 

事件发生后,通往天台的楼梯口已经上了锁,之前学生可自由出入,很多人在楼顶晒衣服。警方对家属称,在那里找到陶崇园的黑色外套和钥匙。经过调查,警方认定为自杀身亡,不予立案。


自杀的前一天,根据多位同学回忆,陶崇园踢了一场球,聚餐后回到宿舍睡觉。晚饭时间出门,23点左右回到宿舍,中间的几个小时,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3月31日,陶崇园的宿舍还和往日一样,他床铺下的绿色塑料桶里堆满脏衣服,常穿的那件篮球衣搭在最外面。刘兵和另一个室友站在窗边,发了会呆。他们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刚读研时选宿舍的那天,为了抢这间屋子,既定时间9点半开始,陶崇园拉着他们8点半就赶到候选地点。

 

“三层又朝南,窗户刚好有阳光。”陶崇园说。


陶崇园宿舍凳子上摞着的书,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

 

班主任的军事化作风

 

2011年,19岁的陶崇园从武汉新洲区一所中学考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对于经常考第一的他来说,只能算一次失败的高考。

 

他大一就读的班级,班主任叫王攀。他1971年出生,2003年至2005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校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控制与决策研究所所长。


陶崇园的导师王攀。图片来自网络

 

在李浩和几位同学的印象里,他算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虽然不教课,但和学生走得很近,不像其他班主任形同虚设。李浩记得,暑假时他让班委统计贫困生,回家的路费他给报销一半。对班委和单科第一的同学,尤其照顾。

 

陶崇园就是其中之一。晚自习上,李浩看书累了趴桌上休息时,余光感觉到斜后方的陶崇园坐得笔直,刷刷写字。基本每天,他都是最后一个走的。在同学眼里,他刚来时比较瘦,浓眉小眼透着质朴,是王老师最喜欢的那个类型:学习好,老实,人品好。

 

尽管在学习上有足以骄傲的成绩,年年都拿奖学金,但陶崇园显得不太自信。

 

李浩有一次和他聊起一位政界名人,陶崇园问那是谁,李浩随口说,“这你都不知道?”两人分开后,他收到陶崇园发来的信息,“不知道不是很正常么?”来自城市的李浩才意识到,这个人很认真,也许不该这么对他说话。

 

他隐约知道陶崇园来自武汉城郊的农村,衣服和生活用品没有一样品牌货,很少用网络用语或表情包,平时和同学交流不多。到现在,母亲任霞一年打工的收入也就三万,父亲在50公里外的老家养鱼,一年挣两万。

 

王攀有一个实验室,名叫C&D,是“控制与决策”英文名称(control & decision)的缩写。这是一个自动化领域的术语,但“控制与决策”的这套理论不但应用在学术上,也经常被王攀挂在嘴边,教育大家时刻谨记,应用于生活。


“控制与决策”(C&D)实验室。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

 

入实验室要“拜师门”,陶崇园成为第一批入选的本科生。李浩随后也加入了,“拜师”那天陶崇园带着他去。在王攀家里,他行了下跪礼和作揖礼,陶崇园站在一边。“他比你大,就叫哥哥吧。”王攀说。

 

李浩觉得这些“还算正常”。另一名实验室的成员刘辰则认为,“我内心是很抗拒的,对自己亲爸也没跪过,心里觉得很别扭。”刘辰从一进校,就感受到王攀老师军事化的作风。

 

生活中,他经常要求学生立正、转身、站军姿、做俯卧撑。他喜欢运动,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都有规律地锻炼。他经常说自己“反应灵敏,运动能力、天赋强”,让大家多锻炼。叫学生名字的时候要喊“到!”,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实验室QQ群里,对所有人都提这样的要求。

 

不过,在照顾学生和花钱方面,李浩和刘辰都承认,“他很大方”。实验室的人几乎都给他带过饭,他会多给一些,算“跑腿费”。


王攀让陶崇园为其买饭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实验室,王攀还有一个足球队。高中时只打篮球不踢足球的陶崇园,被他拉进队里。从那时起,还在本科阶段的陶崇园,就过上了研究生一般的生活。

 

比起刚入学时的内敛,他慢慢放开一些。球场上,他是中后卫,实验室里,他是年年拿奖学金的学霸。这两个组织的所有经费出入账,都由这个“管家”负责。

 

刘辰说,王攀为自己的实验室设置奖学金,但得奖的要贡献出一部分,毕业生也要回报实验室,“不是强制的,但大家基本都会给”。他还听陶崇园提起,得奖时王攀会多给他一些,再让他把多给的捐出来,“这是老师帮我树立威望”。


陶崇园向同学叙述捐献奖学金经历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

 

任霞和丈夫都记得,本科期间,王老师对孩子很好,还托人往家里带过茶叶和水果,“别人都是给老师送东西,这个老师还给我们送东西。”王攀来过她的餐厅吃饭,她每次都热情地接待。

 

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她会冲这个中年男人大喊“还我儿子的命”。

 

“曲线救国”

 

转折出现在2014年末。

 

本科即将毕业,他申请了保送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并得到该校一位导师的认可接收。

 

多位同学记得,陶崇园十分想去,但王攀希望他留校,他不知如何拒绝。

 

“对王老师总觉得有种压抑感。那种服从式的对话,不愿意也得愿意。”和陶崇园一样,刘辰从不反驳,他觉得也没有必要反驳,“比‘我竟无言以对’还要无力的那种感觉”。陶崇园最终还是留在本校。

 

陶崇园在写给华科导师的邮件中说:“我申请取消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型硕士资格,一是答应过导师留在本校,二是与导师商量后有出国读博的可能。”2014年,王攀给他写了一份承诺,“优先推荐该同学赴美读博”。


王攀写下的承诺书。图片来自网络

 

放弃了理想的学校,但陶崇园对出国读博士仍抱有很高的期待,可事情没有他想象中的顺利。

 

2016年10月17日,他曾向一位学姐咨询,想找老师请教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王攀知道后很生气,用了“叛逃”这样的词。陶崇园想直接申请出国,而王攀希望他留在研究所读博,即使出国,也希望申请“联合培养”的学校。

 

学姐鼓励他,尊重自己的选择,“我们都被他说过,不用在意”。

 

在此后的一年里,陶崇园一直为出国读博努力。他的外号叫“陶博士”,在李浩眼里,他就是为博士而生的人。念大一时,李浩听到他讲梦话:“这一行乘以多少加上这一列….” 他第一次知道有人做梦也想着线性代数。


陶崇园求学期间所得的荣誉证书。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入秋,进入研三的同学大多数为找工作而奔走。陶崇园不在其中,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读博士,包括他自己。

 

九十月份,陶崇园联系了几所国外院校的导师,其中一个曾是王攀的学生。这位导师与王攀沟通后表示,“我大概率不会接受,除非您同意。”

 

王攀回答,“如果陶放弃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学位,则我无权做任何建议。”这份聊天记录也被陶崇园保存在了电脑里。


王攀与国外导师沟通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

 

聊天记录显示,与陶崇园交流时,王攀连问了两个问题,“你是否决定不在研究所读博?你是否愿意承担在对上一个问题回答‘是’后,研究所给你的相应系列反应?”

 

陶崇园问,“王老师,我能当面和你谈一吗?”王攀说,不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没有谈的必要,“只需回答是或否”。

 

两人并未就出国读博一事达成一致,王攀在聊天中明确表示不会推荐其出国,并让陶崇园“三天内离开实验室”。

 

陶崇园暂时放弃了出国读博的计划,他对刘辰和李浩说,打算毕业工作一年,再考博士,那样就不需要导师签字。在武汉,他找到了一份年薪20万的工作。

 

任霞也知道这件事,儿子告诉她,这是“曲线救国”。陶崇园最大的梦想,就是到高校当老师,他需要一份博士文凭。但他曾和同学说:“我是百般不愿意读他(王攀)的博士,读了我的人生就是他的了。”

 

两个月前,陶崇园收到姐姐发来的一个链接,标题写着《寒门博士之死》,讲述了今年1月发生在西安交通大学一起和导师有关的博士自杀事件。他说,如果自己读了博士也是这个结局。

 

一语成谶,只是,他还没等到考上博士的那一天。


陶崇园和姐姐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

 

跳出王攀的圈子

 

没有妥协的陶崇园被踢出了QQ群。

 

10月26日,王攀发出群公告:经研究,决定解除陶崇园同学实验室基金会秘书一职,因为他目前的道德水准已滑落道德底线以下。之后又发了一条,把“以下”改成了“附近”。刘辰说,估计王老师也觉得,陶崇园“道德水准在底线之下”,没人相信,不能服众。

 

七年来,“道德”一词他已听的太多,他和一位同学说,之前被王攀的强势、道德绑架与恩惠三重叠加的模式“唬住了”。

 

王攀几乎不坐公交车,如果去远处,就由一名学生开车接送,他若不在,陶崇园负责叫出租车。“6点15分、6点45分电话叫我起床!”“是!”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师生之间。


王攀经常让陶崇园叫自己起床。图片来自网络

 

他有洁癖,很少碰纸币,掏钱给学生时,就拎起衣兜,“你自己拿。”李浩还给他修过运动鞋,开胶了,用502粘好。

 

他一个人住在教职工宿舍,屋子刷着白墙,木地板上堆了些杂物。李浩去送饭时,只有他一人在家,“也没听人提起,屋里还住着什么人”。李浩第一次给他按摩是晚上八九点钟,“手掌拍拍后背,捶捶腿,按按腿”。旁边电视开着,他记得是一场体育比赛,边按王老师边问近况,说“谈谈心”。

 

“按完他很客气地说,谢谢,然后我就走了。”李浩说,白天运动完之后,他肌肉要放松一下,就会找学生按摩。大多数人都很反感,偶尔轮到了去一两次,“主要是陶崇园去,王老师也看不上我们,觉得我们不够自律。”

 

被王攀“看不上”,同学们反而有些庆幸。每次约陶崇园吃饭,到了八九点钟他就得走,“谁都知道是去王老师家”。

 

王攀曾多次要求陶崇园喊他“爸爸”,而王攀也常常称呼陶崇园“儿子”。这件事直到两人聊天记录曝光,陶崇园身边的朋友才知道,觉得不可思议。

 

“晚安前,等这六个字——爸我永远爱你。”陶崇园纵然极不情愿,也还是这样叫了。陶崇园的亲生父亲表示从未听过,他说,儿子只有过节才回老家,每年只见上四五次,“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怎么想的”。


王攀让陶崇园称呼自己为“爸爸”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

 

他试图跳出王攀的圈子。被踢出群那天,他和一名同学说,看到“道德”、“弘扬”这样的词就感到一阵莫名的害怕,现在终于解脱了。

 

可此后的数月里,每晚十点多他还是会收到王攀发来的消息,找他“谈心”。两人言语间,陶崇园不像从前那么百依百顺,有时会以身体不舒服为由,称“想休息了,望老师批准”。


“我把过去的人生都理解了”

 

3月22日中午,陶崇园又接到王攀发来的带饭指令,“想吃华师的菜”。此前,他已经把饭费保管权交给另一名同学,并表示以后不再负责这个工作。

 

中午12点左右,送饭时因为礼仪的问题又被说教。他给家庭群里抱怨:受不了了,送饭还要鞠躬致歉。

 

他给王攀发了一条短信,“我冒着雨给您送了饭,我肚子饿的咕咕叫,我哪里想到别的什么,我只想赶紧回去吃饭,为何您要求这么高。”

 

妈妈劝他能不翻脸就不翻脸,他说,“肯定不翻啊,我只是希望有我自己的空间,但我不希望和他走近,我承受不了了。”

 

当天,一则高校自杀的新闻引起了他的关注,当事人和他同一所高校,也是硕士,身陷网贷危机,上吊自尽前留下了遗书。他把消息发给本科同学王元东:“几个关键词你自己联系:寒门、内向迷茫、三好学生、大型国企、借贷、痛苦、跳楼。”

 

那天两人约了晚饭,陶崇园没怎么吃,说不太舒服。他最近在研究人性、哲学和水属性,觉得很好玩。

 

问起和王攀的关系,他说“基本上搞定了”,不像平日提的那么多,倒是提起刚交上的女朋友,别人介绍的,还没见过面就在微信上确立了关系。

 

饭后,他们去了学校的足球场。女足正在训练,陶崇园走过去,传授射门技术。王元东觉得他很反常,“这个人从不秀花哨”。


陶崇园(左二)、王攀(左三)和球队队友的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3月24日,王元东收到陶崇园的微信:我把过去的人生都理解了。

 

很多同学都无法接受陶崇园的离开,觉得他从保研到读博到工作,一路磕磕绊绊,很不容易。

 

事件发生后,有人在QQ群和王攀公开对话:“您长期以来的压制,这确是事实,通过他家属提供的信息,也能看出他非常想要脱离您这里。现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您,您应该站出来提供证据。”

 

王攀在群里回复,“我忽略了一个事实,他可能是隐忍着和我装着很亲密,我和他很早就认了‘义父子’关系,对他期望值很高,压了不少担子。”但对于家属方面提出的不让毕业、主动保研退回、推荐读博不兑现三件事,他称均不属实,会拿出证据。

 

王攀称他曾在与陶崇园交流时,指出他有抑郁症,并在研究所内部小范围通报,将他列为重点关注人员。陶敏觉得不可能,“陶崇园和每个人相处都很好,除了王攀”。在她提供的一份疑似王攀回应文章中,这样写道:古代入室弟子模式和英国剑桥的本科生导师制非常可取,晚上面对面交流无所不谈,并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语言”。


疑似王攀的回应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他说自己哭了两天,“你们公开哭,我只能偷偷哭。”对于这个回应,李浩觉得,“可信的是,他确实把陶崇园当成入门弟子培养,可悲的是,他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

 

他记得王攀反复讲过自己读博的经历,由于和系主任有矛盾,发了十几篇论文仍不让毕业。答辩时,他把院长请过来,院长让大家说看法,没人吭声,院长说,我觉得不错,于是通过了。他教育我们,“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有实力才行。”

 

4月1日,王攀的办公室大门紧锁,手机和座机均无人接听。对于家属的指控,校方回应剥洋葱(ID:boyangcongpeople)称,已成立调查组正在调查。记者拨通自动化学院陈姓副院长的电话,他表示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陶崇园离开的第七天,任霞一脸倦容地斜靠在床上。丈夫坐在旁边,多数时间沉默不语。男孩就躺在300米外的殡仪馆里,全家人守在附近宾馆住下,等待校方的答复。

 

晚上九点,任霞和陶敏坐在一起,家庭群里陶崇园最后的聊天记录,他往群里发了一首歌,歌名叫《鱼》,任霞第一次按下了播放键,优美的音乐里,女歌手唱着,“原谅我飞,曾经眷恋太阳。”

 

(文中除陶崇园、王攀外,其他人名均为化名)


洋葱话题

你认为陶崇园是因何而死?


点击/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同性恋妈妈大象踩踏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南昌大学“性侵门”余光中离世“被艾滋”七年江歌案杀妻藏尸案莎普爱思女孩性侵吴咏宁之死湖南肺结核新疆周远案欧阳奋强三源里的人间烟火燕郊白血病人婚恋网上的江湖潜水员失踪事件非洲威哥聂母张焕枝女自由记者之死一起吃方便面的人传销亲历者九寨沟的生死故事尖子生之死格斗“孤儿”大妈涉黑团“白银案”庭审“结石宝宝”父亲郭利李春平生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